作者:林落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7-9-8 16:34:7
人工智能“联姻”手机应用

 
脖子僵硬、头痛、指尖发麻。当你列出这一系列症状,再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诸如症状持续了多久,是否有加重的迹象等等。然后,既不用出门,也无需在拥挤的医院排长龙,你就会获得一个诊断:颈椎劳损。不仅如此,同时你还会获得额外的讯息:80%的人都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症状,千分之一的概率其可能发展成为颈椎退行性变。
 
这并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切实发生在当下的。今年4月,率先于英国市场推出的这款名为“Ada”的免费医疗应用软件,正在为人们提供类似的诊断服务。
 
在Ada的背后,100名数据科学家花费整整6年时间,利用真实的医学记录对Ada的人工智能进行训练。截至目前,全球超过50万人使用了Ada,并从中获益。而对于Ada而言,每接触到一个新的病例,都会使之成长完善。
 
其实,Ada仅仅是一个缩影。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众多人工智能医疗应用软件正“手拉手”,齐心撼动着整个医疗健康领域。
 
值得信赖
 
作为人工智能医疗应用软件“Babylon”的创始人,“怎样才能使其足够便宜,让每个人都负担得起”是Ali Parsa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成功开发Babylon之前,Parsa花费了几年时间,奔波于英国的各大医院。这段经历使他产生了一个非常直接的想法:必须结束人们排队看医生的现状。
 
如今,Babylon每月向订阅者收取5英镑的费用;而其他应用软件,诸如“Dr AI”和“Your. MD”则免费提供类似的服务,但同时使用者也可以选择付费的电话问诊等优质服务。
 
这些医疗应用软件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致力于使可供信赖的医疗建议“唾手可得”,甚至就像你在搜索引擎中查询自己的病征一样简单。但是,与在线自我诊断不同的是,这些应用并不是简单地“搬运”网络信息,而是通过人工智能,为患者提供分级分诊的临床服务。
 
目前,现有的几项研究已经证实,在某些诊断上,这类人工智能医疗应用软件可能比一些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更为靠谱。1年前,当Babylon在自己的应用中增加了人工智能诊断项目后,医生的工作压力得到了明显减轻。“几近半数的患者不再单纯地依靠医生。”Parsa表示。
 
这样的结论并非空穴来风。目前,北伦敦的一家医院信托基金正在开展一项试验,为来电咨询的患者提供一个可选方案:等待医生电话诊断,或者选择与Babylon的人工智能交流。出人意料的是,更多的患者选择了后者。
 
“这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前所未有的重大部署。”Parsa表示,“医生的工作量减少了40%。”
 
而在这些人工智能背后,则是难以想象的各种先进技术的交错与叠加:处理自然语言的能力,使得即便患者不成系统地描述自己的症状却依然能够被理解;能够在瞬间查阅全球海量医疗数据的专家系统;以及懂得如何处理成千上万抱怨与投诉的学习软件等等。
 
那么,如果人工智能做出了错误的诊断怎么办?许多医生对于此类应用的日益风靡表现出了些许担忧。在Ada进军澳大利亚市场时,医生们就对人们提出建议——对于人工智能提供的安慰和警告,都应多加提防。
 
而在人工智能医疗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看来,这也正是他们煞费苦心地让医生参与到软件改进中来的原因所在。比如,Ada同时兼有无人监测和人类监测两种方式来训练程序,而Babylon则确保医生同意软件99%的决策。
 
“但是我们却发现,当医生与机器意见相左时,医生犯错的概率与机器相当。”Parsa表示。
 
“留个心眼儿”
 
日前,人工智能已应用到医学影像识别、疾病辅助诊断、外科手术、基因测序以及医疗大数据等许多方面。其中,IBM 的Watson Health(沃森健康)堪称是公认的成熟的解决方案,它对脑瘤基因组信息的分析和解读速度比人类专家快了近10倍。近日,IBM沃森仅用10秒就开出了癌症处方,再次把“人工智能+医疗”推向高潮。
 
在Parsa看来,人们有理由更加信赖计算机。“机器不会粗心大意,不会倍感压力,不会感到饥饿,这意味着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非常精确。”
 
然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更为谨慎和保守。在宾夕法尼亚州罗勒叶技术共同创始人、急诊室医生Basil Harris看来,虽然这样的应用软件能够为人们提供大多数的解决方案,“但你不能完全依赖于这一诊断”。
 
Harris认为,最为可靠的诊断依然是传统的检测。“我彻夜地看护病人,而他们进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送他们去做检查。”
 
日前,Harris的公司获得了由美国XPRIZE基金会主办、高通基金会赞助的医学竞赛“Qualcomm Tricorder XPRIZE”250万美元的奖金。这笔奖金将用于与名为“DxtER”的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软件协同工作,开发全自动的家用诊断设备,诸如无创血糖检测仪和便携心电图机等等。
 
但即便手里有现成的测试信息,Harris依然不认为应用软件本身能够提供值得信赖的诊断结果。
 
“它应该说‘嘿,让我们考虑一下肺炎的可能性或者和你的医生谈谈’,而不是‘你患有肺炎,你需要使用抗生素,我会让亚马逊无人机送到你家门口’。这类的人工智能应该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获得人们的信任。”
 
不论如何,未来,人工智能产品都将充分发挥其在记忆力、学习能力和运算速度上人类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为医务人员的得力助手。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起点。■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8月刊 健康)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